关于公正问题的几点思考_朗博系列_江南官网游戏app/江南电竞官方

关于公正问题的几点思考

2023-11-10 08:05:28 朗博系列

  “公正”或“正义”是一个重要观念。古今中外的人都追求公正,而且谁都不愿承认自己做事不公正。美国侵略伊拉克说是为了大中东地区的“民主化”,即便造成无数平民的伤亡也依然是“正义”。刚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要求是体现我国在十三五时期社会主义公平观的重要措施。我们一般说的公正是限制在“社会关系”里,公正是看待社会关系的某种立场,并且认为这种立场是正确的、道德的。本文主要谈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需要澄清三个概念: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价值、意义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效性,可说是五花八门,变幻莫测。很多中国人称为美玉的东西,很多西洋人称为石头。很多西洋人认为重金属音乐是伟大的音乐,但很多中国人却认为是噪音。我年轻时曾带几位北大的长辈老师在美国听重金属音乐会,坐前排,差点引发他们的心脏病,所以音乐会刚开始,我们就离场了。重要与否,值钱与否,是相对的。值钱和重要也可以是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说,今天是文化最繁荣发达的时代,因为繁荣的金钱市场在大量生产文化。也有人说,今天这个时代最没文化,因为真正的文化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不是金钱催生的。

  什么是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对“社会关系”的主观判断,标准不是重要或值钱,而是对不对,应不应该,公不公正。简言之,社会价值观是关于社会关系的道德判断。社会关系可以按不同标准分为很多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血缘,不同地域,贫与富,尊与卑,上与下,老师与学生,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国家。所以,关于社会关系的公正观也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效性,也是五花八门、变幻无常的。

  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界共同信奉的关于“重要社会关系”的公正观。什么是重要的社会关系?简单说就是贫富尊卑关系,即穷人与富人、地位高与地位低的关系,包括幼年、壮年、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尽管不可能所有人都信奉同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但社会普遍信奉就成为核心,就成为“社会主流”的信奉,社会就可能团结在一起。

  其次,“社会核心价值观”既要具有本国特色,又要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大型文明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有自己的“根”。不同文明里的人生产和生活条件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历史经历迥异,对通行价值观的表达和排序就不同。照顾到“本国”社会关系的“根”才能凝聚“本国”社会。从远古用不同的图腾来区分部落,到今天用不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来区分文明,道理是一样的。推行有自己独特之“根”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方能独立自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至今还有个别人认为中华文明的根早已腐烂,所以没有也不配有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只能把我国嫁接到西方的“普世”价值上。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本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既要反映本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和社会制度特质,也要能被其他几个国家基本接受。若某国宣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世界各国群起攻击,比如“法西斯主义”,这种社会价值观在本国也难立足。社会核心价值观不脱离世界的接受与不脱离本国的接受同等重要。

  再次,关于重要社会关系的公正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古今中外,基本的治国手段有:一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的“执法”,用强力维护要求秩序的社会利益。今天我们叫做“法治”。即便谈分权制衡也是为了执法。但如老子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法治的美国曾爆发血腥的大内战,至今也还常发生暴乱。二是“代表”强势社会集团的利益,争取强大社会集团支持。今天我们称这种强权政治为代表性,或民主/问责制,而尊重社区自治也可被看做“民主/代表性”。三是领导人承担平衡三对利益的“责任”,即部分与整体,现在与将来,变化与现状的利益。承担维护社会团结的责任靠出色的智慧和能力。然而,这种智慧和能力非常罕见。四是让某种关于社会关系的“正义观”成为社会主流。若社会各界都认为某种关于社会关系的观念“公正”,成为贫富尊卑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行为准则,社会就能团结,国家就能稳定。让社会关系的某种正义观在社会各界流行,说来容易做来难。那是治国最复杂、最高级的方法。这种高级的治国之道指出了公正观这种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兴衰的重大意义。

  社会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共同信奉的关于重要社会关系的公正观。然而,什么是重要社会关系里的“公正”?这就涉及时空历史的差异了。中国社会怎么样看待社会关系的公正?我认为“大家庭”这个词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对公正社会关系的看法。

  第一,中国传统社会由独立平等的小农家庭组成。与传统欧洲不同,中国家庭不仅是人的再生产单位,而且还是独立平等、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中国社会既不是宗教的社会,也不是尚武的社会;家庭忠诚既不受宗教忠诚撕扯,也不受军队忠诚撕扯。在中国以外的其他社会里,如此家庭忠诚极为罕见。

  第二,传统中华的社会基本组织单元是“自然社区”,也就是天然的、由数十户组成的、彼此有血缘关系的居住社区。由自然社区而行政社区,由血缘关系扩张到虚拟的血缘关系,由小家而中家而大家,我国就有了庞大的、由近及远的社会,有了统一的国家。这就是“大家庭”,即中华文明独特的“家国同构”。与西方不同,我国人际称谓迄今依旧流行血缘称谓,所有人互称爷、奶、叔、姨,兄弟、姐妹等。你们彼此称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我们当老师的也与同事们称兄道弟。没有小家、中家,就没有国家。国是最大的家,灾难来临时我们大家可以为国毁家纾难。军队是“大家庭”的“子弟兵”,护国是为了保家。志愿军军歌唱到:“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第三,与西方不同,中国的道德并非源于宗教,而是源于家庭伦理。家庭伦理即“孝悌”,是中国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回报父母养育,悌是敬重兄长。孟子说,“入则孝,出则悌”。有孝方有忠,有悌方有信。对长辈尽孝,对同辈敬重,就有社会的“忠信”。社会有忠信,官员就通晓“礼义廉耻”。父母对孩子认真负责,孩子就对父母负责。官员承担好照顾社区人民的责任,人民就比称官员为父母。我们称官员为“父母官”,称百姓为“子民”,是说官员要像爱自己子女一样爱自己的人民。有人说,称父母官不好,是家长制,不民主。但是,官员“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视民如子,把辖下的民众当自家孩子一样热爱,甚至为大众利益牺牲自家子女利益,岂非人类政府的至高境界?父母慈祥,孩子孝顺,官员视民如子,百姓亲如兄弟姐妹,就有“国泰民安”。如此,中华政府生存之原因主要在于帮助绝大多数家庭衣食住行无忧,轻松养小送老,实现“小康”生活。如此,照顾这些平等家庭的共同利益就是“公”,不偏不倚就是“正”。所以,尽管英文都是“justice”,我国通用有相对性的“公正”,不常用有绝对性的“正义”。反之,自然社区崩溃,政治道德就不复存在。父不慈则子不孝,官不正必反。官员偏向自己的小家而不顾大家就是不公、不正。官员无廉耻,,社会就没了公正,社会就不稳定。

  概言之,中华是个独特的文明,立国之本与西方不同。西方以“社会契约”规范各阶级集团的利益争夺而立国,而中国以“视民如子”的治家之道而立国。孝悌忠信是我们国家社会的伦理,礼义廉耻是我国政治的伦常。先有家庭道德,继而社会道德,再有政治道德,这就是家国同构,是中家的道理。因为家国同构,自汉朝以降的历朝历代都声称“以孝治天下”。治家之道就是治国之道,故有士子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修身修什么?“四书五经”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开篇头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广大百姓为自己的亲人,就是明德,就是最大的学问。亲民的化境是“至善”,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大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