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特稿】十年再出发:文化建设篇_江南电竞app_江南官网游戏app/江南电竞官方

【校报特稿】十年再出发:文化建设篇

2024-01-24 13:01:29 江南电竞app

  天津大学春有海棠、秋有红叶,每到季节举办“海棠季”和“红叶季”活动,已成为天津大学的人文传统。

  天津大学深耕人文沃土、解码校园符号,积极探索以文化人的活动载体,于2012年起,每年春季举办“天大·海棠季”文化活动,于2019年起,每年秋季在冯研院举办“红叶季”活动,累计吸引逾30万人次走进校园,线万人次,持续传递着中国精神、时代价值和“天大品格”。

  每当秋意深浓的时节,校内师生、校外友人,甚至许多文艺界名人,都来到了天大冯研院,相聚“红叶季”。大家捡拾红叶、拍照赋诗、弹琴歌唱,给明天的自己写一封信,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让校园生活充满诗意。

  在2023年第五届“红叶季”前夕,冯骥才先生特地题诗一首:“红叶有情物,年年必惠临,校园四时美,秋来最撩人。”天大以“秋天的名片”相邀,师生相聚在撩人的校园秋色中,共同度过充满诗意的秋日。

  2020年第二届“红叶季”,适逢天津大学125周年校庆和冯研院15周年院庆。澄心池上第一次搭起了舞台,一台文艺界名人荟萃的“双庆诗歌音乐会”令人难忘。2023年,“红叶季”又一次搭起水上舞台,不仅有红叶、碧水、翠竹、锦鲤相映成趣的天然布景,还多了2只黑天鹅和一群野鸭绕台嬉游,与人合鸣。

  整场诗歌音乐会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融汇了古今中外的诗意。著名主持人赵普特地从北京赶来,不仅主持诗歌音乐会,还解读并朗诵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传达出诗人潇洒豁达的人生境界。天津交响乐团钢琴家张乐独奏了一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十月秋之歌》,带来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秋的静谧之美。一袭红衣的世界太极拳冠军于萌萌,则用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展示出中国武术动若秋风、静若秋水的韵味。

  “非遗”也来到了“红叶季”的舞台。国家级非遗苗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人们从贵州远道而来,一曲“飞歌”《姊妹情深》,令观众的心跟着飞到了黔东南的深山林海、梯田村寨。与原生态的苗族飞歌形成对比的是非遗时装展示《布上青花》。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设计的服装,经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学生们的展示,让大家看到了传统竟可以如此时尚而诗意地走进现代。

  更多天大师生在舞台上一展才艺。我校艺术教育中心教师郝音独唱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那首著名的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将来临》,余音绕梁的抒情歌声为诗歌音乐会开场。5名学生代表以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古今吟咏秋天、抒发秋兴的诗文作为《秋天的礼物》送给大家。北洋军乐团用萨克斯五重奏的形式,演绎了肖斯塔科维奇浪漫的《第二圆舞曲》。北洋舞蹈团的古典双人舞《湘君湘夫人图》用肢体的语言把楚辞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的诗句,化作了唯美的画面。

  每年的“红叶季”都会设置向徐志摩像致敬的环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气球在歌声中飞起,演出也在诗意中结束。

  天大之美,美在校园、美在育人、美在精神。“天大·海棠季”文化活动注重通过校园之美发挥育人作用。活动精心设计了主题“春回天大看海棠”和宣传语“盛开的是你的美丽,绽放的是我的青春”,让春回大地、海棠绽放、青春韶华等美好意象融为一体。

  “天大·海棠季”文化活动有“繁花与共”“逐梦新征程”“绽放·新百年”“我寄春天予你”等年度主题,彰显时代足音。活动在设计中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育铸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学生是追求美、实践美的主体。2012年,首届“海棠季”明信片推出后受到广泛欢迎。学校因势利导,自2014年起每年面向师生校友征集明信片设计,至今已坚持了10年。

  学校注重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工笔重彩研究所现场书画活动均设有体验环节,由青年艺术家指导参与者挥毫泼墨并带走自己的作品留念。

  2021年“海棠季”,学校以“花棠相会”为主题举办了传统生活美学公开课,把“艺术融于生活的方式”带进校园。“海棠季”活动引入杨柳青年画、纸版画、风筝、烙画、团扇、拓印等民间传统文化技艺,提供给师生丰富的文化体验。

  “天大·海棠季”将海棠升华为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凝聚师生爱校情结,增进文化认同。活动累计向国内外校友寄送“有温度”的手写明信片超3万张。

  “60年前(1959年)的春天,我曾亲手在母校图书馆门前栽下了美丽的海棠树。”“和老公毕业后每年都去,今年更是特殊的一年,带着宝宝一起去。”“今年,我终于不再以观众的身份,而是以一名‘天大人’的身份来看海棠。”自“海棠季”以来,慢慢的变多的天大毕业生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棠棠”,海棠让“天大人”的情感共鸣不断升温。

  2020年“海棠季”期间,学校举办了天津大学附属医院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表彰大会暨抗疫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师生们在“云”端同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2021年,师生们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礼赞建党百年,用青春向党告白。2022年的直播中,“逐梦新征程”的弹幕刷屏直播间,师生、校友、家长和市民表达着对国泰民安的祝福。2023“天大·海棠季”精心设计了“读懂·兴学强国”“感受·创新脉搏”“传承·优秀文化”“邂逅·北洋之春”4条主题线路。

  此外,学校充分的发挥校史博物馆这一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引领作用,让博物馆“活起来”“讲故事”。校史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记录展现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文脉,阐述了中国大学精神的源起和坚守。学校精心策划主题展览,通过“‘家国情怀’历史档案展”“历史上的科研工作展”等,展示了“天大人”的时代担当。

  “海棠季”精心设计了“创新之旅”,引领参观者在大学校园切身感受创新中国的“燃点”。学校让多次登上媒体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变胞机器人、智控无人机、脑控实时人机交互系统等“天大智造”的科技成果实物亮相校园。2018年“海棠季”期间,天大和美国化学学会联合举办了“化学嘉年华”,让青少年在玩中体验科学。

  学校加强策划,借助“互联网+”的翅膀,让影响力跨越时空。2016年“天大精神的另一种写法”老笔记手稿展,登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均“10万+”。天大官方微信12年来推送“海棠季”主题内容累计阅读量约120万人次。近7年来,学校启用新媒体直播,2017年开放日当天,累计网络直播阅读量突破242万人次;2023年,“海棠季”活动盛况通过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栏目的镜头传递到逾340万观众的眼前。

  2019年,学校推出了首个高校智能主播“海小棠”服务世界智能大会,“海小棠”AR形象还应用于新生录取通知书与迎新宣传中,扩大了社会效益。学校不断开发文创作品,开展“送给‘海棠季’”文创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十年之约”征文活动等。

  2019年,原创音乐作品《海棠花开的日子》MV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总播放量达277万次。天大作品《海棠花开》获首届全国高校网络文化“一节一推选”活动微电影特等奖。2018年底,《天大风物(第一辑)》一书出版,集中呈现了学校优美的校园风貌和师生昂扬的精神风貌。2021年,学校师生以吉祥物“海小棠”为原型设计的校园微缩景观,登上了央视《新闻周刊》栏目。2022年,“天大网红”“棠小果”上线,累计解答学生们关心的问题上百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座历经3个世纪的巍巍学府,四时皆有诗情画意,不负人间好时节。

  十几年前,津南区的一片土地上曾经种植着蔬菜和棉花,一条柏油马路横穿其间。

  2015年,来自大营门外博文书院、北运河畔西沽校址、西迁时期西北七星校址及卫津路校区的4抔土被郑重放入津南区这片土地的“封土台”,此后,这里便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名字,焕发出新的生机。

  天津大学原基建处处长刁可参加了天津大学新校区全过程建设。在2022年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他回忆了北洋园从无到有、从有至今的故事。

  我们希望校园处处流动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它渗透在每一处细节之中。加宽道路两旁的便道,是为了建造一个促进交流的可步行校园;将学生宿舍和食堂镶嵌于各学院组团之间,是为了拉近教学组团与生活组区的距离;把公共教室、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公用设施排布在中心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的各类校园活动……

  我们也希望校园处处涌动着“交流的智慧”,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科研之间的融合、老师学生之间的融合。例如化工、材料、建工、环境等学院在位置上的布局,是学科之间的“交流”;老师的办公室设在实验室、教学楼中,是教学和科研的“交流”,也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这样融合的理念,从环境营造的角度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还希望建一个绿色的校园,包含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交通、绿色环保的多维度概念。我们在设计中融入“水弹性城市”的理念,让校园节水成为一种立体式的循环生态;我们还采用了地源热泵机组实现供暖和制冷,减少碳排放;北洋园第44教学楼达到了“国家绿建三星”的标准。

  答:当时学校创造性地运用了“规划设计工作营”的模式。工作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彭一刚先生牵头,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校友、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周恺校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校友等一批顶尖的设计大师。

  他们中有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师、“鸟巢”的设计师,但面对设计天大新校区的“命题”,这支经验比较丰富的团队也充满了压力。这份压力源于对母校的感情。为此,整个工作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最终确定了“1个中心、3个融合”的规划理念,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学科的集聚与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学生和教师的融合。他们亲力亲为,例如彭一刚先生反复修改打磨北洋大学创办者盛宣怀的雕像,在建设后期,彭先生基本上每天或每两天都要到新校区实地考察。

  答:是的,两个校区虽然地缘相隔数十公里,但它们之间有很多巧合。最初新校区选址的海河教育园区就叫北洋园,且附近恰好还有一个村子叫北洋村;老校区与八里台临近,新校区与津南区的八里台镇临近;流经老校区的卫津河在城市蜿蜒几十公里,也流到了新校区;新校区的整体地形就像一个盾牌,与“北洋盾”的轮廓极为相似。一系列元素的不谋而合,这里似乎注定就是新的北洋园。

  在设计中,我们延续了对天津大学理念和文化的解读。例如,新校区自东向西贯通的中轴线,与老校区“中轴线”的概念呼应。新校区的中轴线被命名为“求是大道”,蕴含着校训“实事求是”的内涵。“求是大道”从东门延伸到大通学生活动中心、新青年湖,设计师们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这条大道一往无前。它连接着新校区东门刻在大地上的历史标尺,连接着宣怀广场和北洋纪念亭,它串联着三问桥、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活动中心,一直延伸到新青年湖。“求是大道”就像从历史中走来,从天大“兴学强国”的使命中走来,它走向对于“实事求是”的自我叩问、走向规圆矩方的治学传统、走向学而不已的日新又新、走向清波摇曳的湖光月影。正如中国传统典籍《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条中轴线串联着“天大人”的共同记忆,这是一条真正的大学之“道”。

  答:2012年,新校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2013年初,我们进驻施工现场,学校真正开始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大刀阔斧地建设。

  为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新校区建设工作,大家几乎日夜鏖战。我们建立了主任办公会及部长联席会制度,对日常工作和总体工作按制度统一安排完成。大家每天在吃早点时就开始讨论工作,工作会议中午开、晚上开、周末开。大家干脆把床搬进了办公室,所有干部职员“五加二、白加黑”,全力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实现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我们还自主开发了“信息管理平台”和“建设项目决策与管理辅助系统”,将数量庞大的会议纪要、设计图纸、各类合同和文字材料分类上传,并实现了关键词检索,通过这一些信息化管理方式,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答:600个日夜闻鸡起舞,2015年9月28日,新校区正式宣告启用。大家并没有松一口气,反而是更加紧张,虽然学校每一处设计都争取尽善尽美,但面对校园供暖等方方面面也许会出现的问题,我们依旧寝食难安。

  一砖一瓦、一横一纵,我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一种力量、有一股气让你咬紧牙关,让你冲锋陷阵,不管苦战几年,我们下定了要把这张蓝图绘到底、锚定标准不放松的决心,才一步一步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一张张图纸变成现实。这也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体现。

  问:从新校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到现在,我们有哪些新的建设成果?对于未来又有什么规划?

  2020年,北洋园校区化工材料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项目主体施工完成,已交付使用。这一个项目应用了自然采光与通风、建筑隔声、绿色照明、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措施,满足了多学科的实验研发需求。2021年,北洋园校区硕士公寓二期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楼宇用组团及合院的形式,围合形成自由灵活的空间。这些成果与之前“1个中心、3个融合”“绿色校园、智慧校园”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这也体现了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

  未来,学校还将配置更丰富的运动设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学校一以贯之地在校园建设中强化育人功能,让学生去参加了。从建筑规划设计,到管道排布,再到大楼阻尼器安装,我们不但是在盖楼,更是在建设一座真正的大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天津大学,教育之美、工程之美无处不在。

  日前,天津大学教授焦魁团队成功研发超高功率密度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性能比...

  市委十二届四次全员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抓好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