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蓉货币金融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_棠语系列_江南官网游戏app/江南电竞官方

朱新蓉货币金融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2024-04-23 10:22:55 棠语系列

  答:(1)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慢慢地加强时,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③易于保存,即货币在保存过程中不可能会出现无谓的价值损失;④便于携带,以便进行不一样的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

  随着商品经济和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慢慢的升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以金、银、铜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货币形式从实物货币逐渐演变为金属货币。

  (2)金属货币优于实物货币,但终究是被信用货币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原因如下:

  ①金属货币的产量落后于经济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货币形式。

  ②金银在各国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③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贵银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动摇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由于本位币只使用黄金,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更加缺乏,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

  ④银行券随着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而逐渐被接受,同时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损耗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使得各国开始鼓励和支持银行券的流通。

  经济危机使各国建立贸易壁垒,各国都把金银这种可以抵御经济危机的价值形式管制起来。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①行使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②不足值货币可能会引起劣币驱逐良币,使其引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大。(2)支付手段职能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体现在:

  ②货币具有相对的独立运动能力,在发行信用保证时,可能引发货币的超量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比如,中央银行可能为财政赤字而进行财政性发行,商业银行则可能为增加利润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等。

  ③从表面上看,支付手段是货币进行单方面的转移,与商品脱离了关系,所以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货币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货币越多财富就越多,导致货币量急剧增长,严重偏离商品和劳务总量,最后导致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答:(1)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并以此调节物价。其原因在于:

  ①行使贮藏手段职能的金属货币应是一种足值的金属货币或是作为货币材料的贵金属,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人们会对其具有充足的信心。

  ②当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而导致物价上升时,人们持有货币不进行消费投资,流通中货币减少,从而使得物价下降;反之当物价下降过多时,人们会减少贮藏货币,增加商品购买而拉动物价的回升。金属货币的贮藏职能使货币流通量从始至终保持均衡状态,物价也从始至终保持平稳,形成现金-物价流动机制。

  (2)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无法调节货币流通量和物价。其问题大多有两点:①信用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是由国家强制发行和流通的,人们对它的心理预期不同于金属货币。当物价上涨时,人们对其信赖度降低,所以不会减少购买、扩大货币贮藏,相反还会形成更庞大的购买力。

  ②信用货币的贮藏方式主要是存款,而存款只是转换形式后的货币,并不会实际减少货币流通量。由于商业银行存款有派生功能,流通中的货币量反而会增加。因此,信用货币量没有办法进行自我调节和自动均衡,当然也无法调节物价,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机制发挥作用了。

  答:在传统的货币理论中,根据金融实物资产流动性的高低,将货币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在电子货币条件下,传统货币层次的划分前提受到了挑战。电子货币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电子货币会影响金融实物资产的流动性,电子货币缩小了金融实物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异,因此导致了货币的存在形式在活期存款和通货之间频繁转换,这就模糊了M,和M之间的界限;(2)电子货币模糊了金融实物资产之间的界限从而给货币层次的划分带来了影响。

  答:(1)货币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资料的结合。货币以原始资本的形式作为两大基本生产要素最初结合的必要条件,然后以追加资本的形式确保了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持续进行。

  (2)从宏观上来看,货币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要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作用,必须依靠利率、价格、工资等经济杠杆,而这些经济杠杆都以货币为载体;同时,由于市场具有滞后性,经济管理者只有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对其进行宏观调控,货币量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可以影响利率,汇率等其他宏观变量,进而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答: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它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促进商品出现后,随着商品交易深度与广度不断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这其实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经济必然的产物。解决矛盾的方法是进行产品交换,也就是商品交换。

  (2)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通过价值形式来表现。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并且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使商品在质上相同、量上可以比较。但价值具有抽象性,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形式来体现商品交换的比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阶段。

  (3)价值形式的变迁推动商品交换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货币即由此产生。商品的最初交换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人类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都先将自身商品交换为一般等价物,再去交换别的产品,商品交易由此进入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商品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交换媒介。

  答: (1)金属货币是实物货币的一种,具有实际价值,且其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等。信用货币仅则是价值符号,其名义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

  (2)金属货币是商品货币,代表资产;而信用货币是负债货币,代表持有者对发行者的债权,记入发行者资产负债表的借方。

  (3)金属货币不具有强制性,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金属货币可以自由铸造,信用货币则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强制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4)金属货币可以自动取得国际货币职能,信用货币则只有少数几种在具备特定条件时成为国际货币。

  3.货币五大职能中的基本职能是哪两个?其他职能是如何在基本职能上演化出来的?

  答:(1)货币五大职能中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职能包括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两个基本职能直接从一般等价物的两个特点演化而来,且互不可分。

  ①支付手段以价值尺度为前提,否则就不可能具有独立流通的能力,同时支付手段其实就是流通手段的延长,当延长的时间足够长时,货币的流通开始代替商品的流动;

  ③世界货币职能是上述四种职能在地域上的扩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货币也会趋于全球化,欧盟成功发行并流通欧元就是这种趋势的代表。

  不同信用工具的流动性不同,它们对经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就货币而言,其不同的影响体现在:

  ①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对商品的购买力不同;②不同流动性的货币自我派生能力不同;

  由此可见,货币的多样性不能完全通过宽泛的狭义和广义划分而反映出来,其在经济中产生的影响不能精确地反映出来。鉴于此,中央银行有必要在宏观调控以及货币投放中根据不同信用工具流动性的不同对货币进行深层次的划分,并且找出对经济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以便于抓住重点,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最优效应。

  (2)货币层次根据流动性程度进行划分。流动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及时转换成现实购买力而使其持有人不受损失的能力。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三重要求:

  ①不受损失。这是指货币有没有规避风险、保本生息的能力。②及时转化。包括要不要转化和转化速度的大小。

  答:(1)准货币又称亚货币或近似货币,以货币计值,不可立即进入流通领域,但可以每时每刻变为通货。准货币最重要的包含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

  ①相关性:指货币层次与其他经济量的相关度,即货币量对物价、市场供求等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

  ②可控性:指中央银行是否能直接、迅速和精确控制货币量和经济量。③可测性:指中央银行是否有精确的预测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