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担任副总理时80岁高龄的邓颖超对他叮嘱了哪两句话_江南官网_江南官网游戏app/江南电竞官方

1983年担任副总理时80岁高龄的邓颖超对他叮嘱了哪两句话

2024-02-07 17:51:44 江南官网

  就在所有人都担心邓颖超会过于哀伤而损伤身体时,她很快重新振作起来,继续丈夫未完的事业。许久后,有人忐忑问邓颖超:为何她捧着周总理的骨灰盒走出吊唁灵堂,竟能走出那般肃穆、有力的步伐?邓颖超回答:

  她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人,是世上最了解周总理的人之一,她明白,死亡只是生命的终点,但周总理对事业的牵挂,对祖国和人民的牵挂不会因为死亡而消失,她深受周总理革命精神的鼓舞与激励,她要担负起周总理的遗愿,用实际行动向周总理诉说她对丈夫的怀念。

  邓颖超能与周总理携手大半辈子的根本原因,即是她是周总理在世上最亲密的知己之一,她和他永远步调一致,齐头并进。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周总理曾倡导殡葬改革,将土葬改为火葬。他和邓颖超相互约定,等他们死后,谁的骨灰也别留下。周总理信誓旦旦地说:

  周总理辞别人世后,邓颖超果然代替丈夫向组织申诉丈夫的遗愿,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向祖国山河。

  西花厅内栽种海棠树,周总理很喜欢海棠花,每逢花开季节,总会邀请友人或外交使者来和他一起赏花,偶尔闲暇,他还会与邓颖超一起漫步海棠树下,共同享受那一刻宁静美好。

  海棠花开时,她依旧保留丈夫生前习惯,向国内外朋友发出邀请,请他们来西花厅赏花。朋友辞别时,邓颖超还会专门挑选一束海棠花,赠予朋友。她就像周总理仍在世那样,把心中的温暖情谊丝毫没有保留地送到朋友们的心中。

  周总理是伟大的,他的成就,他的才能,他的品德,赢得全中国人民由衷地爱戴,而邓颖超,自然也是深爱着她的丈夫,只不过,她把对丈夫的爱意全部化作生命里的点滴支持,哪怕丈夫不在了,她也会带着丈夫的心愿继续勇敢前行,至死方休。

  上个世纪60年代某天,周总理亲自造访周家拜访老作家周瘦鹃。期间,周瘦鹃的小女儿全全一直在二人身边玩耍,周总理亲热地抱起全全,逗她玩了好半天。

  这就是属于周总理的宽广胸襟,也是邓颖超的宽广胸襟,是他们二人共同的家庭观。

  不过,他们如此“思儿之情”并不会持续太久,说过也就过了,根本不会对他们本身的父母慈爱之心产生丝毫影响。

  甚至当别人饱含遗憾向周总理感慨“你们夫妻啊,最美中不足的,就没有一个孩子”时,周总理还会下意识反驳:

  当然,“10个孩子”只是周总理顺口而提的泛指,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确对革命后代,对亲朋后代关爱有加。

  抗战爆发那年,16岁的孙维世一个人跑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希望得到准许,到延安去。可办事人员以她年纪太小为由拒绝了孙维世。倔强的孙维世便守在门口,哭泣着不肯离去。

  周总理偶然路过此处,发现孙维世,不由上前询问。得知她乃老战友的女儿后,当即亲自带着孙维世进了办事处,耐心安慰她,并许诺自己肯定想办法把她送到延安。

  的父亲是烈士李硕勋,同样早早牺牲。在的记忆中,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和邓颖超、周总理的往来种种。

  他第一次见到邓颖超是在小学期间。某天,别人通知他,家里来人了,叫他赶紧回家。等到赶回家中,即看到正和母亲交谈的邓颖超。

  数年后,正在读中学的再次接到通知,急忙赶回家里,见到了周总理与邓颖超。后来回忆,说:

  之后的岁月里,只要与周总理见面,周总理都会仔仔细细地观察他的身形,看他有没有再驼背。说:

  然而即便如此,周总理和邓颖超对的教导也没有相差多少。周总理告诫,思想上也要入党,要学习先烈,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邓颖超勉励,不要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要和群众们打成一片。

  1983年,邓颖超得知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一事后,特意撑着80岁高龄的老迈身体,赶到的办公室,殷切叮嘱:

  可以说,周总理和邓颖超爱护那些革命后代像爱护他们亲生的孩子一样,政治上对他们要求严格,生活中则总是慷慨援助。

  他们夫妻二人,把自己的小家同党的事业、同国家与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忘我无私的革命家庭,叫人无比钦佩。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深圳、珠海两地视察,用切实行动推动改革开放工作。邓颖超同样来到深圳,说:

  她不只去了建设工地,亦参观了渔民村落和合资企业等等,她为深圳、广州的建设速度感到开心,对特区发展予以肯定,帮助许多人解除心中顾虑,鼓励他们继续挺起腰杆,为祖国开创新的事业。

  又有一次,某些老同志向邓颖超反映,倒是某些征集史料的工作人员为从老同志手中取得历史材料,居然说什么“记不清楚,写点儿印象也行”的话。

  邓颖超听完,立马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直接在相关会议现场,反复说到这件事,道:

  坚持群众路线为党的优良作风,而邓颖超正是其中典范。她不仅喜欢到群众中向群众们虚心学习,而且始终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中,努力密切联系群众,广交各界朋友。

  步入暮年,邓颖超依旧坚持亲自到各地视察,参观,并在参观过程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取经”,仔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基层同志接触,细心指导地方工作。

  1988年,邓颖超正式离休。可她并未彻底远离人民和国家,仍旧时刻关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她常常交代工作人员:

  她正如那句老话所讲,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老,哪怕身不在职,也积极做着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所有工作,充分的发挥作为老党员、老革命者的模范作用,为祖国建设努力奋斗。

  邓颖超的一生,为国为民,奉献所有,从不计较半点儿名利,也没有私藏丝毫私心。她的胸襟坦荡,廉洁奉公,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

  晚年时,邓颖超的身体不好,工作人员担心长期吃简单饭食会影响她的健康,多次提出希望她能吃一点儿好的建议,可邓颖超坚决拒绝,说:“我吃得挺好的了,你们知道老百姓在吃什么吗?你们别忘记那些仍在困苦里的老百姓,还有极少数人的温饱问题没有正真获得解决!多想想他们,我的生活很好了,你们的心意我很理解,你们亦要理解我的心情啊!”

  衣着方面,她同样如此勤俭。她的衣服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让工作人员都看不下去了。但邓颖超却说:

  邓颖超笑了:“你们不穿,我穿啊!生活好了,不是铺张浪费的理由,我们仍旧是要提倡艰苦朴素的。”她坚持自己国内的部分衣服由周总理的旧衣改制而成,工作人员不同意她穿,她据理力争:

  后来因为工作,要经常出国,邓颖超才听从工作人员的劝说,松口答应做几件新衣服。不过,她坚决拒绝使用公款,要求自己出钱,她表示:

  晚年时,邓颖超重新抄写一遍,在周总理去世后,她亲笔所书递交中央的信件,请求组织在她去世后,将全部内容公开:她和周总理一样,不留骨灰,不搞追悼会,也拒绝在她和周总理的故居设置什么纪念场所,并再三强调,恳请组织勿要看在她和周总理的面子上,宽待照顾她和周总理的家人。

  1987年,某出版社打算出版一本讲述长征女战士的书籍,想在其中加入邓颖超的故事。邓颖超知晓后,当即予以拒绝,理由是她算不上红军战士。

  她袒露:在红军长征那一段时间,她患上严重肺病,组织为照顾她,把她安排到休养连,一路对她照顾有加,她是靠同志们的帮助,艰难跟过来的。

  当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提出为邓颖超写传记的提议后,邓颖超同样寄去拒绝信件,直言希望不要把自己列入他们的工作中,请他们就此作罢。

  直到中央批准为邓颖超写传的任务,邓颖超才不得不勉强服从。但她很少讲述自己的事迹,而是将侧重点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革命发展状况方面,她要求写传的同志:要写就要写得全面,不能只有颂扬。

  如同邓颖超晚年常说那般,她对生死名利看得很淡,她觉得,人总是要面临死亡的,可好的精神却能永远传承下去!